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煤对ch4和co2的吸附、解吸特性及其机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[1-2]。经过众多学者长期不懈的努力,煤对ch4和co2单组分气体吸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[3-5],但煤对多组分吸附机理要比对单组分吸附机理复杂的多,其研究程度也低于单组分吸附,且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。为了探讨无烟煤对ch4和co2混合气体的吸附特性,在研究寺家庄矿无烟煤对ch4和co2单组分吸附试验基础上,进行了寺家庄矿无烟煤对ch4和co2多组分吸附的试验研究,并得出了寺家庄矿无烟煤对ch4和co2多组分吸附的特征规律。
1 试验设计
1.1 试验煤样及条件
试验样品取自寺家庄矿15号煤层,工业分析结果为空气干燥基水分含量为2.33%,灰分为3.79%,挥发分为5.35%,煤质牌号为无烟煤。煤样吸附罐容积为998.33cm3,装样量为776.0g,煤样粒度为0.25~0.18mm,自由空间为263.47cm3。吸附试验在恒温30℃下进行,吸附前对系统抽真空,压力低于10pa。吸附试验共测定4个平衡压力点,每一个压力平衡的时间约24h。参考煤层原始瓦斯压力,最高吸附平衡压力选为3mpa。其具体的试验方案为阳泉15号无烟煤对80%ch4+20%co2的等温吸附试验,阳泉15号无烟煤对70%ch4+30%co2的等温吸附试验,阳泉15号无烟煤对60%ch4+40%co2的等温吸附试验。其吸附试验装置见图1。
图1 多组分气体吸附仿真试验装置原理图
1.2 试验方法
试验将用2种方法进行多组分吸附试验。方法1:先将多元气体进行均匀混合后,再将其注入煤样中进行吸附,这种吸附方式称为“竞争吸附”(而在实际生产中,向煤层中注co2置换ch4,是ch4先吸附平衡后,再注入co2进行置换。因此“竞争吸附”的试验过程和实际生产中的过程有所差别)。方法2:先将ch4注入煤样中,等吸附平衡后,再注入co2进行置换,这种吸附方式为“置换吸附”。其产生的效果是否相同,试验将对其进行检验。
2 竞争吸附和置换吸附结果分析
试验分别对80%ch4+20%co2、70%ch4+30%co2和60%ch4+40%co2进行了竞争吸附和置换吸附试验,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比较,阳泉15号无烟煤对80%ch4+20%co2竞争吸附和置换吸附的实测值见图2(图2只列出了80%ch4+20%co2等温吸附试验的对比,其余对比结果与此类似)。
图2 阳泉15号无烟煤对80%ch4+20%co2竞争吸附和置换吸附的实测值
由图2可知,竞争吸附和置换吸附的结果基本相同,这说明煤对气体的吸附与过程无关。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:①煤对气体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,因此煤吸附和解吸气体后不会改变煤表面性质。②气体分子只有达到煤表面附近的空间才会有被吸附的可能[6]。竞争吸附时,先把co2气体和ch4气体混合均匀,然后注入到吸附罐中,由于气体的压力差,co2分子和ch4分子都能扩散到煤表面附近的空间。置换吸附时,先把ch4注入到吸附罐中,吸附平衡后,再注入co2,由于浓度差co2分子进行扩散运动,经过一段时间,co2分子同样会扩散到煤表面附近的空间。③由于煤对气体的吸附是动态平衡,即气体在煤中的吸附和解吸一直进行着,与煤分子间范德华力较小的气体分子在解吸的瞬间,分子间范德华力较大的气体分子就会占据原先的吸附位,分子间范德华力较小的分子气体会被从煤表面置换下来。竞争吸附时,co2分子和ch4分子同时达到煤表面,由于煤对co2优先吸附[7],明显在竞争吸附中co2分子能将ch4分子从煤表面置换出来。置换吸附时,煤对ch4分子先吸附平衡,但这种平衡也是一种动态平衡,在ch4分子解吸的瞬间,co2分子就会优先占据原先ch4分子的吸附位。因此,co2分子仍能将ch4分子从煤表面置换出来。④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吸附量仅和各自的分压有关。同一浓度、同一压力下,竞争吸附和置换吸附注入的co2总量相同,吸附罐的自由空间相同。因此,无论是竞争吸附或置换吸附co2组分的分压相同,所以co2的吸附总量不变,置换出的ch4量也不变。综上所述,无论是竞争吸附还是置换吸附,co2置换ch4的性质没有改变,置换出ch4的总量也没有改变。通过上面分析可知,竞争吸附和置换吸附只是试验过程不同,对结果没有影响。
浏览全文请至论文频道搜索《寺家庄无烟煤对ch4和co2混合气体的吸附特性研究》
免责声明: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为了传递信息,我们转载部分内容,尊重原作者的版权。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,并非商业用途。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。